在人工智能领域股票按月配资论坛,开源一直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普及的重要力量。2025年初,DeepSeek宣布开源,这一举措在科技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各媒体争相报道,标志着AI领域的开放合作和技术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过去,AI技术多被少数大型科技公司垄断,研发过程高度保密,技术成果或仅供内部使用,或以高昂授权费供特定客户使用。DeepSeek的开源举措在AI界掀起巨浪,引发行业连锁反应。首先是行业先驱OpenAI重新审视其开源战略,于2025年2月13日,OpenAI首席执行官公开表示,公司过去在开源方面有所偏差,未来将重新制定开源战略,并宣布免费版ChatGPT在标准智能设置下可无限制使用GPT-5对话,试图以性能提升和免费策略巩固市场地位;同样受到开源浪潮冲击的百度,也于2025年2月宣布,未来几个月将陆续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国际科技巨头Meta、Google也加速开源布局。一时间,开源、免费成为AI模型市场的主旋律。
开源是什么
开源(OpenSource)是开放源代码的简称,是一种开放共享的新型协作模式,是数字经济创新、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注入的源头活水,开源的核心在于广泛吸引分散的市场力量,共同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开源,企业可以借助全球开发者的力量共同参与改进和优化,加速技术进步。开源的技术创新特征在于开放性,它允许任何人随时贡献创意、完善现有技术,推动项目有机成长。这种模式恰似“众人拾柴”,而与之相对的闭源模式则如同“小院高墙”的单点突破,限制了创新的广度与深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开源的定义内涵也在不断演进。现在开源已从开源软件拓展延伸至开放数据、开放标准、开放人工智能模型、开放内容等多种形态。
开源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是开源的萌芽时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UNIX操作系统免费公开源代码,推动全球40余个国家应用UNIX,孕育了开源思想。开源一词于1998年2月3日由Chris Peterson提出,出自当时著名的黑客社区Debian的社长Bruce Perens起草的“Debian Free Software Guidelines”(DFSG)。1998年2月下旬,Eric Raymond和Bruce Perens共同创立“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
对确立开源定义有决定意义的是在1998年4月7日在美国加州Palo Alto由18位“自由软件运动领袖”召开的Freeware高层会议,通过了传播开源的必要性。会议由Tim O' Reily主持,Brian Behlendorf(Apache创始人)、Linus Torvalds(Linux创始人)、Guido Van Rossum(Python创始人)、EricRaymond(著名记者、OSI首届主席)等参加。
我国接触“开源”概念相对较晚,最早追溯到1991年,陆首群、张克治和杨天行牵头代表中方代表团与美国AT&TUSG合作,美方将最新开发的UNIX版本--UNIXSVR4.2源代码向中方开放;
2001年3月,北京共创开源软件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7月,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COPU)成立,是中国最早针对开源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正式举措之一;
2005年成立的中国Linux开源协会(China Linux Union)也起到了促进和推广开源的作用;
2008年前后,开源中国社区网站建立并逐渐进入业界视野,规模化的开源社区逐步成型;
自2013年起,开源模式在中国蓬勃发展,Cilee平台诞生,同时出现了一大批国内开源初创企业,为中国开源生态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6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2023年6月9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在2023北京智源大会上作报告,引起了AI开源热潮,并宣布进入全面开源的新阶段。
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发布《2023智源研究院进展报告》,图片来源:北京智源大会
开源的出现,改变了软件开发的游戏规则。它打破了传统软件开发中代码封闭、垄断的局面,倡导代码的开放共享和自由传播,使得更多的开发者能够参与到软件的开发和改进中来。
开源的法律与隐私安全风险:
应对之道
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合规挑战
开源项目通常依赖于开放的许可证(如GPL、MIT、Apache),规定了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再分发方式。虽然开源许可协议形式较为松散,没有经过双方签字确认,但仍然具有合同属性,属于以实际履行为生效条件的约定。企业若未合规使用或混合闭源代码,可能面临诉讼、赔偿甚至强制开源自有代码的风险。
案例佐证:苏州网某科技公司于2023年经法院鉴定,软件与涉案开源软件源代码实质性相似。法院在判决时合理地剥离开源软件的已开源部分,仅计算涉案软件中被告公司有独创性表达的开发部分,确定赔偿金额为50万元。该案例被入选为2023年度苏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地缘政治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是开源面临的重要外部挑战。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开源被当作国际竞争的工具,完全违背了开源“自由”的初衷,而变得封闭。如:开源基金会(如Apache、RISC-V)和开源代码平台(如GitHub)受美国司法管辖,可能因出口管制条例限制特定国家访问。这种限制不仅阻碍了国际科技合作,还可能导致技术鸿沟的进一步扩大,影响全球科技的均衡发展。
安全风险:漏洞与系统脆弱性
开源与免费的普及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开源代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代码存在安全漏洞或性能缺陷。开源社区的开放性使得代码贡献者水平不一,代码质量难以保障。企业使用开源代码时,若缺乏充分测试与评估,将面临严重安全隐患。
其次,免费服务常有功能限制和数据隐私问题。软件开发迭代中,开源代码的已知漏洞时有暴露。若未及时修复,黑客可能利用漏洞发起攻击,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后果。2017年,某全球领先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公司因Apache Struts框架漏洞未及时修复,发生数据泄露,约1.43亿美国用户信息被曝光,公司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与声誉损害。
据2024年开源安全与风险分析报告,经风险评估的代码库中,84%至少存在一个已知漏洞,企业在使用开源代码库时,系统安全性和数据保密性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企业需要将开源纳入到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既要充分利用开源的优势来加速创新,又要通过全面认识到开源带来的多重风险,还要准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加以应对。法律风险方面,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确保对开源许可证的严格遵守,避免因违规使用而引发法律纠纷。面对地缘政治风险,企业需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变化,合理规划技术选型和供应链布局,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在安全风险防控上,企业要加强代码审核和漏洞管理,及时更新和修复开源代码,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只有在充分重视并积极应对这些风险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在开源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的双赢。
开源发展的风向标:
政府支持
近年来,政府对于开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支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以及开源项目的发展,推动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创新模式向开放化不断演进。政府将开源项目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与规划,为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明确的政策引导。
近年来,国家对开源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持续推动我国开源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开源技术的应用落地,各省市也结合着各地方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布局特色化开源发展。
各地开源政策一览
其他各国对于开源的支持也具有很大的力度:
英国在推动开源标准的采纳以及制定开源采购指南方面有相关支持措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政府加大了对开源产品的采购力度,同时积极鼓励公共部门和企业使用开源软件,推动开源产品融入全社会的数字产品生态系统。
美国的Code.gov平台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促进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开源软件共享,提高了开源软件的可见性和可用性,有效激励了市场主体开发和采纳开源解决方案。
俄罗斯基于PostgreSQL、Linux等开源项目开发了Postgres Pro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阿斯特拉(Astra Linux)操作系统等自主软件产品。
巴西通过立法要求政府部门优先使用开源软件,2023年巴西开源服务市场收入为10.714亿美元,2024年GitHub平台上的开源贡献者数量达到540万,较2023年增长27%。
开源的未来与展望
开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它将继续以技术共享为纽带,汇聚全球智慧,知识的流动将更加自由,创新的速度将更加迅捷,技术的成果将更加普惠,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公平的开源生态。
开源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成果转化平台。“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凭借强大的AI匹配引擎和大数据画像技术,精准对接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破除信息壁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它汇聚了超7700项科技成果、超2500项技术需求,吸引了全国超1700位技术经理人入驻,成为科研与产业对接的桥梁。通过技术经理人派单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双线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应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创“技术经理人合伙制”这一崭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需求、全国解决”的开放式成果转化枢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加快成果转化进程。
开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成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治理、开放合作以及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1]2024年全球开源生态洞察报告,来源: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云计算标准和开源推进委员会
[2]2024开源发展现状,来源: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
[3]隆云滔,王晓明,顾荣,包云岗.国际开源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开源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97-1505
[4]陈晓红,周源.基于合作与竞争视角下的开源软件创新合作本质和理论演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12):13-30
[5]陈凯华,温馨,朱其罡.我国企业参与开源创新的现状、挑战与政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40(3):477-482.
[6]武延军.DeepSeek引发的AI创新和开源生态发展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40(3):446-452.
[7]李晓华,宋孟起.开源的创新驱动作用及其治理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4(6):3-20
[8]江小涓,积极发展开源和开放产业体系[J].中国中小企业,2021(9):7
[9]陆首群,开源创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重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35-38.
[10]郭雪.全球开源生态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40(3):471-476.
[11]辛晓华,赵娆,付海巍.多维发力推进开源建设破局突围[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5,(06):48-53.DOI:10.19609/j.cnki.cn10-1299/f.2025.06.005.
股票按月配资论坛
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